羅馬城的街頭

剛讀過選自清『歐遊雜記』的一篇文章才發現,人生若能將遊歷中所見所聞寫下輯錄,化為人生的交融的體驗,較在電腦中儲存無數張生硬的數碼照片更富有生命氣色。

我來自東方,少時在遊玩黃山時曾被那大好河山的氣勢所振憾, 亦自少愛上了中國的風貌,故遊歷總是少不了中國的文化名城,自然是冷落了西方。雖然,我也曾到過澳紐,美加, 那些以大比例白人居住的地方,但它們的現代文明與香港相比卻令人毫不感到興奮。在某程度來說它們只有西方的記號卻沒有它的內涵。

以前在中學時代所讀到的英文歷史書 "East Meet West"中,只知道滿清變革中那"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的口號,但從不感受到西方是指什麼 ?

雖然處身長大的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香港,亦親身嘗到英國殖民地中的政冶,法律,經濟,交通,民生並中國大陸迥然不同,但住在佔有中國人居住超大比數的香港來了解西方的特質也算是坐井觀天。

但自數年前昔逢往英國公幹,才展開多次短暫的歐遊。除了英國的倫敦及康橋,法國的巴黎及康城也到訪了意大利的羅馬及菲冷翠,瑞士的日內瓦及少女峰, 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德國的慕尼黑及天鵝堡, 捷克的布拉格, 那威等地。

雖然遊歷的地方不算多,而逗留的時間亦不能太長,但總算是觀摩到少數西方名城的文化藝術氣質。

踏足那些卵圓細石彷彿還有馬車奔馳的古城市集, 觸摩那些雕塑家手下的噴泉,堡疊,觀看那匠心獨俱裏外高聳宏偉的教堂,驚嘆美術館內巧奪天工的壁畫, 大理石人像, 怎能不令人目眩神迷。